1998年5月8日,北京举行了一场“98年春季书刊资料拍卖会”。拍卖书刊资料,本来没有多大的社会和新闻效应,可此次从始至终,却牵动了镇江百万市民的心。
因为在众多的拍品中,有一本《镇江沦陷记》手稿。镇江的市民,为了让它回到故乡,自发掀起了一股感人至深的捐款热潮。
1937年12月8日,随着隆隆的炮声,日本鬼子攻进了一片火光的镇江城。一时间,哭声震天,血流成河。目睹了日本鬼子暴行的张怿伯于当年奋笔写下了《镇江沦陷记》。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日本鬼子对中国人犯下的滔天大罪,激发人们的抗日热情,一年以后的1938年春天,张怿伯不顾个人安危,倾家荡产,将书自费印刷出版。时至今日,留在世上的印刷本只有两册了,而《镇江沦陷记》手稿,是1946年作者誊抄的清稿。
这一天,镇江电视台来了一位老者,他一进门就说:
“《镇江沦陷记》是镇江人的一段血泪历史,我们应该让它回来,以教育后人呀。咳,当年呀,那小日本鬼子杀人的时候连眼都不眨呀。”
老人说着两滴浊泪便溢出了眼眶。
“我钱不多,这一点是我的心意,咱们一定要把它买回来。”
老者放下钱就走了。
又有市民来了。
后来捐款的市民越来越多。
镇江电视台为此设立了专门帐号。
拍卖开始了。
镇江来的三个人此时异常的紧张,因为他们都知道,他们肩上担子的份量。
几次竞价,手稿已经到了9万元。
代表镇江参加拍卖的江苏省人民政府的吴沛林此时汗都下来了。因为那位89号先生紧紧地咬住了他。
“10.5万元!”
89号又举起了牌子。
“11万。”
吴沛林的声音有些颤抖了。
如果价格再升,《镇江沦陷记》真要沦陷他人之手了。
“11.5万元。”
89号先生又轻松地举起了手中的牌子。
吴沛林他们一下子泄气了。
那位89号先生姓宋,在香港工作。此时,他异常的兴奋。这时,吴沛林走到他身边悄悄地说:
“宋先生,我们想和你谈一谈。”
那位宋先生诧异地看了一眼吴沛林说:
“有事吗?”
吴沛林没有再说什么,扭身走出拍卖场,宋先生只好跟了出来。
“宋先生,我们是镇江来的,目的就是把《镇江沦陷记》买回去,我们肩负着镇江人民的重托呀,千万不要把这部书稿带到海外去了。”
吴沛林说不下去了。
“我理解,我非常理解,我也是一个中国人呀,放心好了,请你们转告镇江的人民,我不会让手稿流落到海外的。”
宋先生也感动了。
“能把手稿捐给镇江吗?”
吴沛林试探着问。
“这……”
宋先生迟疑了一下又说:
“我准备邀请文艺界的专家对手稿进行艺术加工,其它嘛……”
宋先生笑了笑不再说什么了。
“镇江虽没能如愿,但也大大激发了镇江市民的爱国热情。”
镇江方面的有关人士说。
据说,这次民间捐款,将用来设立爱国主义专项基金。
“《镇江沦陷记》是经过文物审定的,根本不受出境限制,它很可能失落到海外甚至被日本人收藏。”
一位拍卖行业的人士说。
《镇江沦陷记》最终命运如何,自然是难以预料。但人们对镇江有关部门的无动于衷却表示不满。人们不禁要问,广大市民尚能够热烈捐款,其它方面干什么去了?正是由于他们的漠然甚至是麻木,《镇江沦陷记》才以11.5万元的价格落入他人之手,而镇江的市民全力捐了10万元的款最后也只能望尘莫及。
我们无意去怪有关人士和有关部门,但《镇江沦陷记》的拍卖向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,文物市场到底如何走,拍卖文物到底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?